
三十而立股票配资技巧和方法,四十不惑。这句古语讲的是,到了四十岁,应该开始对生活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三十岁则是一个人成熟、稳定的标志。然而,宗庆后在40岁时,甚至还没有“立”的机会,更没有顾得上思考“惑不惑”的问题。中年人的生活往往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却渴望有所建树。当这两者都未能如愿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宗庆后在42岁时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从承包学校的工厂开始,宗庆后一步步把公司做大,财富越来越多,社会地位也逐渐提升。最终,他在事业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完成了人生的抱负。可以说,宗庆后无愧于“后发制人”的典型代表。
宗庆后自己也曾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走出来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如他所说,任正非、柳传志等同样是在中年时开始创业的,他们都有不甘平庸、立志做事业的雄心。尽管在年轻时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们的时代终于来临,给了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1980年代的中国正是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巨变,而这正是宗庆后等人创业的沃土。
展开剩余75%以任正非为例,在创业初期,他就对朋友说过:“现在是中国经济的万里长征时代,这个时代从深圳开始,不来你会后悔的。”而宗庆后,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选择了冒险创业。他担负起了创业的责任和风险,也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因此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激动,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这种决定显得有些“不可理喻”。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宗庆后这么大的年纪去做生意,如果失败了,就很难再翻身。但他却从不动摇,他看准了这个时代赋予的机会。正如他所说,成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发财,更重要的是通过“分享”来实现更大的成功。宗庆后明白,企业家的眼光和胸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他在创业初期,主动将利润指标从4万元提高到10万元,甚至亲自骑三轮车送货,这种事无巨细的精神,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也意识到,想要做大事业,就必须要敢于尝试创新。在那时,很多公司都还没有做广告,而宗庆后率先在媒体上打广告,这为娃哈哈带来了极大的市场关注。儿童营养液这个产品也因此成为宗庆后的“第一桶金”,第一年就赚了700多万,第二年超过2000万,第三年便突破了亿元大关。
宗庆后认为,抓住机会靠的是直觉,而这种直觉来源于他长期走访市场、亲自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经验。随着娃哈哈的不断壮大,宗庆后也展现出强硬的管理风格。面对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与纷争,他以强势手段维护了公司的独立性,并且改革了渠道经销体系,开创了“联销体”模式。
尽管娃哈哈逐渐做大,宗庆后依然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从用人到用钱,从细节到大事,他都亲自决策。虽然这种“大权独揽”的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让公司缺乏有效的接班人。这是宗庆后后来才意识到的管理缺陷。
对于宗庆后来说,企业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把事业看作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娃哈哈的规模不断壮大,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81个生产基地和187家子公司。到他去世时,娃哈哈的累计销售额已超过8601亿元,利税达到1740亿元,税金达742亿元。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稳固持续。
宗庆后对企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深深植根于他心中。即使在临终前,他依然在医院关注公司的运作,甚至住院期间仍在处理工作。别人曾劝他休息,但他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忙碌,一旦停下来,可能会老得更快。
宗庆后始终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也一直是他和娃哈哈精神的体现——“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作为创始人,宗庆后始终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树立了典范。
尽管宗庆后曾经是中国的“首富”,但他的个人生活非常简朴。无论是穿着还是出行,他与普通人无异,甚至显得更加节俭。他并不追求奢华,而是专注于事业。他曾说:“我现在算是有钱人,但我的消费也很少。你要拉动我的消费比较难,我每天就喝茶、抽烟,吃食堂饭,除了工作,我没有其他兴趣。”很多人难以理解他为何不懂得享受,但这恰恰是企业家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做企业”本身就已是最大的乐趣。
宗庆后的一生,证明了一个企业家从不满足现状,永远在奋斗。
发布于:天津市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