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资开户官网
最近,有读者向编辑部提供了一条选题线索。
读者发现,二手平台上出现了大量" AI 倒爷",他们正通过倒卖 AI 生成品套利。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的 AI 生成品几乎都能免费获取。因此我们判断,这是通过信息壁垒收割下沉人群的又一案例。买单者很可能是那些困在数字鸿沟里的老年人。
然而,与多位买家和卖家交流后却发现,这门生意背后藏着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买方人群中,既有不懂技术底层逻辑、不会操作 AI 工具的银发族,也有图省事、想省钱的 AI 尝鲜者。
甚至有职场人觉得物有所值。比如那些购买 Gemini 或 Kimi 研究报告的人。他们认为,9 块 9 买一份含图表和 PPT 的分析报告,相当于用一杯奶茶钱换一份专业级的智力服务。
至于"倒爷们"的套利模式,则更为多元。他们有的直接售卖账号,有的兜售一款名叫 OK Computer 单次使用权,还有人将多个工具整合成"全家桶"。
我们试图深入这个庞大而隐秘的灰产世界,揭示这一灰色产业链的运行逻辑,同时也记录那些在信息不对称中挣扎的个体境遇。
以下是编辑部撰稿人杨梅的自述。在与十几位卖家和买家交流后,她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 AI 信息世界。

AI 生成品,被人拿去搞钱了
"官网上,是不是有免费试用资格?"
问出这句话后,对面的卖家突然已读不回了。我盯着对话框,看到"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闪烁了几秒,随后消失。
这位卖家叫"灯塔水母",是我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遇到的第一位" AI 倒爷"。
咨询时,他秒回了我的信息:"发我指令(尽可能详细),1 小时内出货,网页形式返还。"回复的语气熟练得像流水线客服。
为了促成交易,他还发来一份长达 10 页的报告样例。"比自己熬夜做的还专业,行业分析、政策解读、竞品调研、学术综述都能搞定",他强调。
然而,当我提及官网免费政策后,他的热情戛然而止。
"灯塔水母"专营 AI 生成品,主要提供 Gemini 和 Kimi 这两款大模型的深度研究报告代生成服务,标价 8 到 10 元 / 份。
这些报告排版精致,内容结构完整,附有 PPT 下载链接。但实际上,只需在 Kimi 里输入相应提示词,半小时左右即可生成。
不生产内容,仅通过转手 AI 生成内容即可获利?我顿感魔幻。更魔幻的还在后面,输入" Kimi 深度报告"搜索后,在二手平台上竟有上百条相关商品信息。

图 | 二手平台上有大量转卖 AI 生成品的账户
这些商品真的有人买吗?我随手点开了一家名叫" Raymon "的店铺。" Raymon "自称是 AI 和网络发烧友,他的店铺里,售卖着 Claude、Manus、Gemini 等近十款工具的代操作服务。
其中,研究报告是他的主打商品,标价 15.3 元一份,价格是其它产品的 2-5 倍,上线 20 多天售出将近二十份。
这一价格对普通人或许无感,却令我目瞪口呆。
上月底,Kimi 带着新的 Agent 新品" OK Computer "挺进会员订阅战场。
为了表示对 AI 博主这个职业的尊重,我紧跟行业热点,下单了月费 99 元的高阶会员,目前账户上还躺着 23 次" OK Computer " +21 次 Kimi 深度研究使用权限。
按照这位"倒爷"的标价算下来,我会员账户的价值已溢价 7 倍,可以赚 500 多元。
错过了英伟达的股价狂飙,错过了泡泡玛特的盲盒狂欢,却在 AI 黑市的灰色地带,撞见了更好的财富标的?
我压不住心中的疑惑,对" Raymon "问了个不太礼貌的问题:"你这定价,是不是有点太狠了?"
他很快甩来一个链接:"姐,你看还有标价更高的。"
点开链接跳转至另一家店铺,页面赫然写着" Kimi OK Computer 代跑 25 元 / 次,加急单 30 元,支持定制"。
我咽下反驳,转而点开评论区,竟刷到不少"超值""已回购"的好评。
我彻底看不懂了:购买这些服务的人,究竟在买什么?他们又是些什么人?

被玩出花的" AI 二房东"生意
我继续穿梭于各个店铺之间,与" AI 倒爷"们攀谈。
从他们粗糙却高效的接单话术中,逐渐拼凑出一幅荒诞又真实的图景:他们真正售卖的,不只是硅基世界的代码,更是被折叠的算力特权与时间套利。
在一家名为"小包包"的店铺里,一款标价 3 元的 Gemini2.5 Pro 商品正热销。它仅提供基础提问代操作,跑完一轮回复即结束,却已售出几十单。
"小包包"告诉我:"很多人连谷歌账号都注册不了,更别说调参写 prompt 了。"她出售的,是跳过学习成本的捷径。
而这所谓"捷径",本质是将 AI 使用门槛折算成价格标签,批量兜售给渴望效率却缺乏门路的人。 在二手平台上,这场庞大而隐秘的信息差套利生意已自成体系。
" AI 倒爷"的货架上,卖得最火的商品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服务型"云劳力"。他们不卖账号本身,只售基于高级账号的"算力服务"。商品标题多是" Kimi 智能长文档分析,一次 9.9 元""用 GPT-5 写深度报告,按次收费"。
卖家自持高级会员,买家发去需求后,他们充当中间处理器,用更强的模型能力完成任务。这本质是出售自己的时间与 AI "算力",将固定的会员成本,转化为可无限次销售的服务。
他们游走在平台规则边缘,将会员权限拆解成微型服务,把每一次 Token 消耗都包装成独立商品。
其中既有开店铺、回收内测码的专职套利者,也有像" Raymon "这样的个人卖家——因有闲余服务次数,想试试最大化利用资源。
第二类,整合型"全家桶"。这类卖家是精明的"产品经理",深谙"散装不如打包"的逻辑。
他们推出" AI 办公全家桶",内含 ChatGPT、Claude、Grammarly 等多个工具的权限,集成在一个平台或一套账号里,卖给那些"我全都要"却不愿折腾的用户。

图 | 精明的卖家整合 AI 工具"全家桶"生意
"倒爷"的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二房东",将共享账号极限利用。他们购买一个官方正版账号后,会通过技术手段或简单密码共享,拆分出多个子账户,同时租给几十甚至上百个用户。
这像开了家"赛博青旅",一个房间塞进无数床位。利润极高,但账号被封、服务不稳定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第二种是做"服务商",售卖"算力"与"能力"。这是模式的进阶,也是"倒爷"向"服务商"的转型。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租号,而是把自己打造成 AI 服务节点——用户提需求,他们出结果。 比如一份" Kimi 深度分析"文档卖 9.9 元,49 元的月会员至少能生成 10 次(假设),单靠"时间与权限"差价,就能净赚 50 元。
部分技术娴熟者,甚至已组建微型工作室,为中小企业提供" AI 外包解决方案"。
这背后,实则是算力分配不均催生的寄生经济。当多数人尚未摸清 AI 门道时,"二房东"们已借信息差筑起高墙,将技术平权异化为新一轮套利游戏。
他们贩卖的从不是技术,而是认知代差。当 AI 工具还在普及途中,那些率先掌握使用门槛的人,便成了新世界的"规则制定者"。

通往 AI 世界的黑市船票
我继续穿梭于二手平台的暗流中,发现购买" AI 生成品"的用户,也正悄然分成两股泾渭分明的浪潮。
第一类,是需求零散的"轻度使用者"。他们偶尔需要 AI 辅助写文案、做视频,还没形成稳定的付费意识。
用户"莲藕"发布的一则商品链接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正找 4 名伙伴拼单 Kimi 标准版年订阅会员。

图 | 年轻人拼单买 AI 工具会员
私信后,他给我算了笔账:单买月费 49 元,5 人拼单年均 147 元,刚好够他做自媒体的文案需求。他展示的聊天记录里,已经凑齐 3 个人。这种消费模式背后,是年轻一代对技术平权的朴素理解:既然算力能共享,成本为什么不能分摊?这群" AI 原住民"熟悉技术却精打细算,拼单成了他们低成本接触前沿科技的选择。
这也戳中了行业痛点,大模型企业烧数十亿训练模型,却没找到培育大众付费意识的路径,反倒让拼单账号成了市场教育的"野生载体"。
而像 AI 研究报告这类生成品,之所以能在二手平台成为具备交易价值的商品流通,其核心逻辑在于自身智能化水平的跃迁。它首次实现了"系统性任务处理能力"的突破,能够切实为用户完成实际作业,而非局限于对话交互与信息应答的浅层功能。
从事广告设计的林林,更像一个是精于套利的"分包商"。接到企业宣传视频策划的外包订单后,她不亲自操作,反而转手在"灯塔水母"店铺,以 9.9 元单价购买 Kimi 深度研究服务。把" AI 倒爷"变成了供应链的中间站。
这些被用算力"喂"出来的交付品,早已超越单次对话的"碎片服务",演变为端到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比如生成宣传视频时,系统会智能拆解为 6 个步骤:从脚本生成到镜头设计,从配音匹配到动态渲染,每一步都凝结着 AI 的"系统性任务处理能力"。
林林觉得这 9.9 元物超所值。她发来一份宣传视频策划报告,里面清晰拆解了目标定位、脚本框架、画面描述等 6 个模块,甚至标注了每段镜头的时长。
在这片庞大的灰色生态之下,更深邃的商业逻辑内核,蛰伏于普通用户与顶尖 AI 工具之间那道无形的认知壁垒之中。来自下沉市场、年届六十三岁的张路,正是受此壁垒所困的群体的典型缩影。
张路的父母已经过世,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有人将父母老照片修复成动态影像后,萌生了让双亲"重生"的念头,却连该用哪款 AI 工具都不清楚。
最终,他花 88 元在二手平台下单,换来一段 30 秒的动态影像:照片里的父亲抬起手,母亲笑出皱纹,背景是早已拆迁的老屋。接单员用 AI 逐帧修复画质、生成面部微表情、匹配口型与语音。
张路不懂这些技术,他只记得视频播放时心头一热,仿佛时光折回到 1987 年的夏天。
由情感驱动的需求链,正悄悄滋养着隐秘的 AI 服务生态——有人售卖工具使用权,有人兜售操作技能,亦有人在算法缝隙里寻找连接技术鸿沟的"摆渡券"。
他们渴望跟上时代,却被技术门槛拦住,而" AI 黑市"的船票,成了他们最易触及的跳板。
这些故事共同勾勒出 AI 时代的新型交易图谱。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在重塑人与 AI 的关系:有人借其提效,有人凭其谋利,更有人以此跨越数字鸿沟。
这条由算力、信息差与人性渴望编织的暗流,正将 AI 从单纯的生产力工具配资开户官网,演变为承载社会情绪的载体。
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